自2023年我国全面解除疫情管控措施后,国内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。2024年第一季度,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96299亿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,增长率达到了5.3% ,展现出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。然而,现实情况并非尽善尽美。一些专家曾预测的报复性购房、报复性消费以及报复性就业等现象并未如期而至。相反,不少人都反映当下赚钱愈发艰难。显然,实体经济若想恢复至疫情前的繁荣水平,仍需一段时日的沉淀与发展。
面对当前国内的社会与经济现状,业内专业人士做出预测:倘若不出现意外状况,2025年将会迎来四大显著变化。这四大变化分别为:其一,货币政策会进行调整;其二,数字人民币将得到进一步推广;其三,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程度会大幅提升;其四,第二次房改已经正式拉开帷幕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。
首先,货币政策将迎来调整。
为了有效刺激国内经济增长,我国央行长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。除了频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外,货币超发的情况也较为突出。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,我国广义货币(M2)余额高达304.8万亿元,首次突破300万亿的重要关口。如今,国内M2的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两倍。按照正常的经济逻辑,超发的货币理应流向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,进而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快速增长。
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,大量超发的货币既没有流入实体企业,也没有进入房地产市场,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流转。不过,这种局面有望在下半年得到改变。我国央行极有可能对货币政策进行针对性调整,不仅会着力打通银行贷款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,还会支持符合条件的实体企业通过发行债券、进行IPO融资以及股权转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,以此盘活存量资金,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。
其次,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进程将加速。
我国早已在成都、上海、杭州、苏州等重点城市开展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,预计在下半年,数字人民币将在更多城市落地推广。数字人民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交易具有可追溯性,消费者过往的每一笔交易记录都能够被精准查询。
此外,数字人民币还具备在无网络环境下实现结算支付的独特优势。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,借助可视卡、智能手表等设备,数字人民币同样可以完成结算支付。未来,数字人民币有望逐步取代现有的移动支付工具,成为主流的结算支付方式。
再者,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将更进一步。
如今,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。例如,在许多餐厅就餐时,智能机器人送餐的场景已屡见不鲜。而且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,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引入智能机器人。
智能机器人能够不间断工作24小时,并且工作效率极高,这将使得制造业工人得以从单调乏味的流水线工作中解脱出来,转而从事其他更具价值的工作,比如智能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等。预计在下半年,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最后,第二次房改已经来临。
早在去年10月份,一份名为《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》(即“14号文”)的文件被媒体公开披露,这份文件被众多媒体称为“第二次房改”。第二次房改的核心亮点在于:其一,计划在未来5年内,向市场供应600万套保障房,平均每年供应150万套,旨在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;其二,率先在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广州等全国人口超过300万的35座重要城市开展保障房试点工作。
预计今年下半年,各地将会加快保障房的入市节奏,以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。随着第二次房改的推进,未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将形成保障房、房屋租赁市场、商品房市场三大市场格局。我国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将被分流,房价也将进一步趋于合理。同时,未来政府将主要负责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房,不再过多干预商品房市场的波动,商品房市场将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运行。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